近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课题组利用自我创制的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系统和GC-MS分离鉴定技术,通过测定19个籼稻、粳稻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活性,首次从水稻中鉴定到一种新型的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1,9-癸二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工作为水稻遗传/育种和稻田氮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硝化作用是农田氮素转化的主要途径,与氮素损失
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半数人口以水稻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水稻籽的大小及形状与水稻的产量及品质密切相关。近年来虽然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关键基因,但对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了解仍然不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汪得凯课题组合作,发现一个控制水稻的粒厚和粒宽的关键基因WTG1 (WIDE AND THICK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耀光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IF2015=5.677)在线发表了题为“Bivalent Formation 1, a plant-conserved gene, encodes an OmpH/coiled-coil motif-containing
近日,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团队题为“Boosting Rice Yield by Fine-Tuning SPL Gene Expression”论文,系统总结了SPL(SQUAMOSA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SBP)-Like)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对水稻株型建成和提升水稻产量方面的作用。SPL蛋白是植物中特殊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特别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水稻雌雄同花,属于自花授粉作物,以自交结实为主。千百年来水稻的种植都是自交收种,依靠自然突变和人工选择获得对当地自然和栽培环境具有良好适宜性的优良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单株产量。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利用矮杆基因培育出了矮秆、耐肥、抗倒伏的高产水稻,使得世界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提升
抗性淀粉(RS)有预防糖尿病、减少腹泻、炎症性肠道疾病、结肠癌和慢性肾病、肝病发生的潜力。10月18日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水稻中确定了两个关键的淀粉合成酶基因,它们共同调节着RS的生物合成。这些研究结果有望应用于选育出热米饭中具有改良RS的水稻品种,对于理解其他主要谷物作物中的RS生物合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科院遗传与发育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水稻产量三要素。因此水稻的籽粒大小影响着水稻的产量。水稻育种家正在利用籽粒大小自然变异改良水稻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此外,只有很少几个籽粒大小基因的等位变异能够被育种家所广泛利用。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组和
近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团队在广谱和持久抗稻瘟病机制研究领域获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2月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科学》。 稻瘟病由真菌引起,广泛侵染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于2012年被列为十大真菌病害之首,我国乃至全球所有水稻产区都受这个病害危害,有的田块颗粒无收,因此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稻瘟病抗性的“一票否决”制。控制这个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发掘新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粮。在粮食危机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培育“高产优质”型超级水稻新品种是育种学家和稻米种业长期奋斗目标,但是传统育种进展缓慢。“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实现“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种子? 日前,中国科学家利用品种设计的思路,实现了高产优质水稻的高效培育。该项研究给予了品种设计育种研究领域新的启迪,将极大推动作物传统育种向
10月20日,PLOS Genetic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组题为The QTL GNP1 Encodes GA20ox1, Which Increases Grain Number and Yield by Increasing Cytokinin Activity in Rice Panicle Meristem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从新的视角揭示
南京农业大学徐国华教授课题组最近从水稻中发现了一种受细胞pH调控的硝酸盐运输蛋白,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促进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养活全球近50%的人口。水稻高产离不开氮肥的施用,但目前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5%。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不得不大量使用氮肥,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和能源,而且加剧了土壤酸化
植物固着生长,因此为了适应多变环境而演化出了多种机制来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营养生长呈现出很高的差异性,即表型可塑性,而生殖生长如花器官发育则呈现出非常稳定的特性,即表型稳态性。但目前控制花器官稳态发育的分子机制还很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组和钱文峰研究组合作通过对水稻eg1突变体的研究,发现eg1突变体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花器官呈现显著的表型差异
Nature杂志于21日发表一项生物学进展,报告了两种新型的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 CRISPR被称为“生物科学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现已发展成为该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工具之一。以往研究表明,通过介入,CRISPR能使基因组更有效地产生变化或突变,效率比既往基因编辑技术更高。现在,生物学家们正致力于用CRISPR探究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方法,而这种突破性的技术就是通过一种名叫Cas9
一旦植物母体将它的胚胎释放到外界时,它们必须靠自己活下来,而没有家庭的保护。为了确保这些脆弱的生物能够成功定植,母体植株提供了一个充满能量的背包,称为胚乳。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那些成功繁殖和竞争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母体植株的一生都致力于在其叶片中产生糖,最终这被存储在这些胚乳中。当植物将太阳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然后再将其运到种子时,糖就被制造出来了。籽粒糖灌浆(seed filling)量
近日,中美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基因技术让水稻及其他作物产生大量PYL9蛋白,可显著提高它们的抗旱性能,从而帮助提高粮食安全。 这项成果当天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由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与美国珀杜大学(Purdue University)等单位联合完成。 论文第一作者、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赵杨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些转基因作物的抗旱策略是让老叶加速衰老,而把养分留给幼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