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东北地理所在水稻穗发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作物穗发芽现象已呈现普遍递增的态势,即使在黑龙江寒带水稻生产区,穗发芽也呈现上升势头。穗发芽是影响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成功鉴定克隆了两个水稻钼辅因子(MoCo)合成基因,并揭示MoCo合成途径在调节水稻穗发芽及胁迫耐受性过程中

BBM1基因在无减数分裂的卵细胞中表达,实现杂交水稻的无性繁殖

水稻,袁隆平和他的杂交稻,产量比最优秀的自交品种还要高出20%。袁隆平的成功堪称奇迹,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带来了重要的解决方案。而袁隆平本人,也被称为是“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虽然性状优良,但在育种和生产上,却不如普通水稻那么简便,这也是许多杂交作物的通病——在有性繁殖的过程中,带来高产量等优良特性的遗传物质,会出现分离。这样一来,杂交作物的后代,往往无法保持同样的优良性状。因此,生产杂交

实验新方法:测定水稻幼苗硝酸盐吸收及转运活性

15N是一种稳定的非放射性元素,可利用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进行精确测定。植物中通常用15N 标记方法测定 N 元素吸收。利用15N-KNO3 处理植物,当植物吸收 15NO3‑ 后,对不同植物组织取材、烘干并研磨,就可以测定不同组织15N 含量,用以计算15NO3‑含量,进而计算出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硝酸盐吸收活性及转运速率,并进

朱健康院士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和南昌大学在水稻株型和种子千粒重控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株型和种子千粒重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2019年7月24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朱健康院士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和南昌大学的研究论文“Mutations in MIR396e and MIR396f increase grain size and modulate shoot architecture in rice”。该研究通过对MIR396基因家族

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健团队揭示稻米品质调控的新机制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健团队题为“NF-YB1-YC12-bHLH144 complex directly activates Wx to regulate grain qua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揭示转录因子NF-YB1-YC12-bHLH144异源三聚体调控稻米品质

福建农科院王锋和厦大陈亮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富含花青素的红稻

野生稻种子通常因富含原花青素和花青素而表现为红色,野生稻的红色籽粒性状受到Rc和Rd两个互补基因的调节。Rc编码bHLH转录因子,Rd编码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蛋白(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 DFR)。野生稻的RcRd基因型能够产生红色籽粒的表型,而大部分栽培水稻因Rc基因第7外显子上14 bp的缺失,导致移码突变,籽粒呈白色。由于花青素的保健作用,重新激活Rc

南京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揭示水稻种子耐盐萌发的分子机理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张红生教授团队和华南农业大学王州飞教授合作的题为“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SE3, promotes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stablishment under salinity stress in rice”的研究论文,初步阐明了耐盐主效QTLqSE3提高盐

中国科学家牵头绘制精细水稻基因图谱

2018年4月25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发表“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参见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063-9,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

综述:植物低温信号转导的机制

近日,JIPB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团队题为“Cold signaling in plants: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and regulation(植物低温信号转导的机制)”的综述论文,概述了当前水稻和拟南芥中已经报道的低温信号转导通路,分别从细胞膜的感受器蛋白的低温信号感知,从细胞膜转导到细胞核,以及细胞核里的转录因子等对靶基因的调控等方面进行介绍。文中

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团队在水稻次生壁形成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在线发表中科院遗传所周奕华团队题为“An uncanonical CCCH-tandem zinc finger protein represses secondary wall synthesis and controls mechanical strength in rice”研究论文,解析了ILA1-IIP的信号转导通路,为阐明水稻次生壁形成的分子

我国科学家揭示可变剪接调控水稻矿质营养稳态

近日,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郑录庆团队在题为“Alternative Splicing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aintaining Mineral Nutrient Homeostasis in Rice (Oryza sativ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在可变剪接水平调控了响应营养缺乏响应且剪接因子家族蛋白SR在调控磷素转运与分配中发

华中农大揭示水稻适应长日照抽穗的分子机制

近日,植物学领域著名杂志《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昌银教授课题组的题为“The E3 ubiquitin ligase HAF1 modulates circadian accumulation of EARLY FLOWERING 3 to control heading date under long-day conditions

半合成的生物——合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生命的遗传信息由四个字母(A/T/G/C)构成(碱基修饰除外),然而三年前Floyd E. Romesberg在Nature上发文报道了另外两个人工创造的核苷酸X和Y,这些合成的碱基可以参与大肠杆菌中DNA的复制。 而Floyd E. Romesberg时隔三年后再次在Nature发文将前面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这次报道了合成的碱基X和Y不仅参与DNA复制而且还能够参与编码产生非经

新发现:氮素再利用调节水稻籽粒发育

近日,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题为“Ornithine d-aminotransferase is critical for floret development and seed setting through mediating nitrogen reutilization in rice”研究论文,研究发现OsOAT介导氮素再利用调节

综述:油菜素内酯应用策略

9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水稻籽粒发育调控创新研究组童红宁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教授应邀在《植物科学进展(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联合发表题为“油菜素内酯功能特异性及其在作物分子设计中的应用(Functional Specificities of Brassinosteroid and Pot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