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

福建农科院王锋和厦大陈亮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富含花青素的红稻

时间: 2019-04-23 点击次数:次 作者:


野生稻种子通常因富含原花青素和花青素而表现为红色,野生稻的红色籽粒性状受到RcRd两个互补基因的调节。Rc编码bHLH转录因子,Rd编码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蛋白(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 DFR)。野生稻的RcRd基因型能够产生红色籽粒的表型,而大部分栽培水稻因Rc基因第7外显子上14 bp的缺失,导致移码突变,籽粒呈白色。由于花青素的保健作用,重新激活Rc基因表达,从而培育红稻品种具有极高的价值。

最近,福建农科院王锋团队和厦门大学陈亮团队就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了红稻品种。

研究人员选取了3个白色籽粒栽培稻作为改良对象,包括粳稻品种秀水134、籼稻恢复系蜀恢143和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智农S。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者将原本移码突变的rc位点转换成了正常编码的Rc基因。结果显示,编辑后的Rc材料稻种呈现红色,且具有较高的原花青素和花青素含量。Rc编辑后对栽培稻的其他农艺性状没有负面影响。

该研究为培育富含原花青素和花青素含量的红稻品种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Yiwang Zhu, Yarong Lin, Songbiao Chen, Huaqing Liu, Zaijie Chen, Meiying Fan, Taijiao Hu, Fating Mei, Jianmin Chen, Liang Chen, Feng Wang*CRISPR/Cas9-mediated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recessive rc allele to develop red rice,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19 April 2019


 

上一篇:南京农大张正光课题组揭示稻瘟病菌控制致病力新机制

下一篇:病原菌“里应外合”:张正光课题组揭示稻瘟病致病的重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