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bberellin Acts Positively Then Negatively to Control Onset of Flower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Abstrat The switch to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s biphasic in many plants, a feature important
中科院植物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琳研究组日前解析了拟南芥的谷氨酰-tRNA还原酶(GluTR)与其结合蛋白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该结构中GluTR处于活性状态,反应的产物释放通道在结构中得到清楚的展现。实验分析发现,GluTR的活性受到其结合蛋白的正调控。 研究澄清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关于GluTR的激活与调控方面的疑问,拓展了人们对GluTR调控多样性的认识,也为人们研究叶绿素合成调控提供了新线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课题组,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了一个水稻根数目显著增加的突变体,从而找到调控水稻根系发生的关键基因——OsCKX4。 OsCKX4受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快速诱导,并在主根及冠根起始部位有较高表达。 进一步研究发现,OsCKX4通过整合植物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两种激素信号途径,调控水稻冠根的起始,并与以前发现的在地上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稻曲病菌
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宇贺优作率领的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旱稻拥有一种DRO1基因,该基因位于水稻第9染色体长臂上。DRO1基因感知重力后,可以使旱稻根部向下伸展。他们对籼稻IR64的DRO1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DRO1基因有部分缺损。通过杂交,研究人员为IR64重新植入DRO1基因。结果发现其扎根深度达到以前的2倍以上。在IR64水稻几乎会绝收的严重干旱环境下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俗称水稻上的癌症。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毒称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ipe virus,RSV),属水稻条纹病毒组(或称柔丝病毒组)病毒。病毒粒子丝状,大小400×8nm,分散于细胞质、液泡和核内,或成颗粒状、砂状等不定形集块,即内含体
Dicer-like 3 produces transposable element-associated 24-nt siRNAs that control agricultural traits in rice Significance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transposons and small RNAs remains an important
水稻的生长形态如株型、穗型、种子粒型等都对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水稻植株由主茎和多个分蘖构成,主茎和分蘖之间的穗整齐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于野生稻,现代栽培水稻在人类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穗整齐生长的特征,株内主穗和各分蘖穗在成熟时期高度较为一致,穗大小也更为接近。这一特征的形成有利于获得更高的产量,近日,PLOS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婉琪研究员领导
Genome-Wide Binding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1 Reveals a Complex Network Regulating Rice Plant Architecture(The Plant Cell免费全文)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李家洋课题组 Abstract IDEAL
在生物化学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外的ATP,能通过与其结合的膜受体诱导多种细胞应答,参与肌肉控制、神经传递、炎症和发育。在动物细胞中已经鉴定出与ATP相结合的受体,基于同源结构在植物中寻找相似的ATP受体却一直未获成功。 植物具有对ATP的特定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报告说,他们已成功地解开了蝗虫(locust)的遗传密码,揭示出了“数百个”可以成为杀虫剂靶标的基因。这一蝗虫的遗传密码相当的大——达到6.5 Gb,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测序动物基因组。该成果1月15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 该测序结果在解释蝗虫为何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物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人员发现飞蝗身体中
除了性染色体上的一组基因,每个哺乳动物都从它的双亲那里继承了每个基因的两个副本,一个来自母体,一个来自父体。这些成对的基因被称作“等位基因”(allele),并且等位基因与它们的基因组同胞之间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人类和动物多样性。 生物学家们通常认为,除了例外的性决定基因外,所有染色体上的大多数的等位基因(80%)都是均等表达的。 最近在对小鼠基因组编码的所有等位基因的表达研究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complex agronomic traits of rice: a team effort by Chinese scientists in recent years Astract: Rice is a staple foo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wide population and is also
——两篇关于植物免疫功能的论文被退回。 在几年前,由于两个细菌样品出现了标示错误,而导致两篇论文被退回,其中一篇就是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的高引用论文:A Type I–Secreted, Sulfated Peptide Triggers XA21 -Mediated Innate Immunity。 这篇论文是2009年,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遗传学家Pamela Ronald领导
食物除了提供生命维持所需的能量,其中的营养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还会通过方方面面影响人体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恢复能力。然而,无论一些人和媒体把食疗的效果说得多神,对于疾病的治疗,合理的药物使用仍然难以被单纯的食物摄入所取代。不过,“以食为药”的想法在今后还真有可能成为现实。近期,日本的科学家就利用转基因技术让大米带有了抵抗轮状病毒的药物成分,用这些大米喂养感染轮状病毒的老鼠,能够显著改善腹泻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