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其他]薅秧——传统农耕文明

薅秧,薅(hāo)【动词】。去掉之意。薅秧--秧田拔草。 100年前成都平原的薅秧 现今的薅秧(表演)

定向突变水稻基因新技术——CRISPR/Cas系统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按照人类的设计定点改造特定基因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但定点基因改造技术在水稻等植物中一直没有突破。 2014年,朱健康领导研究小组发表文章The CRISPR/Cas9 system produces specific and homozygous targeted gene editing in rice in one generation称,他们测试了2个水稻亚种

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抗高温和适应环境温度的分子机制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研究者们预言高温将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其产量的稳定也遭受高温的严重威胁。因此发掘作物抗高温基因资源,进而培育抗高温新品种,来应对气候变暖的威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由于作物的高温抗性是由多个QTL基因位点控制的复杂性状,研究难度大,发掘与克隆作物抗高温基因的研究

中国科学家完成水稻5个“近亲”全基因组测序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尼瓦拉野生稻< Oryza nivara>、非洲栽培稻< Oryza glaberrima>、短舌野生稻< Oryza barthii>、展颖野生稻< Oryza glumaepatula>、长雄蕊野生稻

中国科学家联合撰文:非编码RNA助力作物改良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持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农作物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显得更为重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食物,而且也是人类生活其他方面不可缺少的物质来源。然而,目前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种面积却在持续减少,与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增长形成巨大落差。同时,农业种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如何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如何

光合作用升级有望提高作物产量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超级计算机与基因工程可以帮助农作物通过提高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的能力来增加产量,此举有望解决迫在眉睫的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该成果(综述)发表在3月26日的Cell(《细胞》)杂志上。 “光合作用远未达到其最大理论效率。”论文第一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植物生物学家Stephen Long表示。超级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可以允许科学家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模拟,确定

[其他]关于主粮的那些事

近日,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预计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目前,世界上的马铃薯播种面积已经超过了2000万公顷。仅中国就有720万公顷。不过,这看起来相当完美的食物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易保存。土豆水分含量是80%,标准收贮大米、玉米水分是14%,差四五倍。看来土豆主粮化第一

高通量水稻表型检测技术新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表型组研究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研制了一种全生育期高通量水稻表型测量平台,可以自动提取水稻株高、叶面积、分蘖数、生物量、产量相关性状等15个参数,且该平台总计可容纳5472盆水稻种植,连续24小时工作测量通量可达1920盆/天。基于该平台所获取的表型数据并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该方法不仅有潜力取代传统的表型测量手段,还可发掘出更多

非洲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栽培稻分为亚洲稻(Oryza sativa)和非洲稻(Oryza glaberrima),亚洲稻(包括籼稻和粳稻)的基因组测序在10年前就完成了,今天非洲稻也完成了其全基因组测序,其结果在线发表在最近的nature genetics上。 参考文献: Muhua Wang,Yeisoo Yu, Georg Haberer, Pradeep Reddy Marri

我国科学家克隆出首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

水稻条纹叶枯病(见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经介体昆虫卵传播的新机制)是由灰飞虱介导的病毒病,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团队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并阐述了该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为通过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虫水稻品种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资源,为水稻抗稻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以STV11encodes

中国科学家破解DNA包装过程30nm关键结构

61年前,同样是在4月25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向世界宣告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信息如何传递这个“生命之谜”。这个发现使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时代,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虽然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但DNA在生命体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直立密穗基因DEP1的新功能——调控水稻的氮利用率

200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组合作,从中国东北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中成功分离出控制水稻产量的关键多效基因DEP1(Dense and Erect Panicle1),在该位点上的显性基因是由于获得性突变造成的。这个突变的DEP1基因能促进细胞分裂,降低穗颈节长度并使稻穗变密、枝梗数增加、每穗籽粒数增多,稻穗直立,从而促进水稻增产。研究人员还发

物种重复基因是适应环境的策略

一些物种适应能力非常强,一些物种到了陌生环境则很难生存。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可能与它们体内重复基因的个数有关:重复基因越多的物种,生存和适应能力就越强,分布范围也更广。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科的新闻公报说,一个基因拷贝形成两个基因称作基因的重复,重复形成的基因则称作重复基因。比如,人类基因组的70%以上是重复基因。 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河田雅圭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基因重复与生物适应环境

抗稻瘟病基因PiK及其无毒基因AvrPik研究新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潘庆华课题组以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k为研究对象,首次阐明了寄主植物的抗病基因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之间存在的阶梯性“军备竞赛”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PMI上。 Stepwise Arms Race between AvrPik and Pik Alleles

减少等位基因发现中假阳性的分析策略

Significance Genetic analyses require allelic markers, which are often DNA polymorphisms and can be analyzed by using short reads from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herefore, accuracy in gen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