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上海生科院揭示水稻籽粒大小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团队在水稻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克隆和鉴定了一个控制水稻粒长与千粒重的关键基因GLW7,并深入研究了其分子机理及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3月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 水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域栽培的优良品种

香港中文大学破解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的G蛋白

据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首次破解水稻基因中“YchF类G蛋白”结构及功能,揭破水稻其中一项抗病害及对抗不良生长环境的能力。领导研究团队的教授林汉明表示,团队将会进一步研究G蛋白的运作机制,希望将有关发现实用化。 中大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豆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汉明表示,G蛋白是生物中常见的基因,但学术界鲜有人详细钻研。研究团队在2007年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恢复基因Rf6的作用新机制

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朱英国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研究发现了水稻恢复基因Rf6的作用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11月1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现象是指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能够正常受精而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受精配子的现象, CMS现象能够在植物细胞核基因的作用下育性恢复正常。1972年,武汉大学科研人员以红芒野生稻为母本,与江西

深刻揭示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和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z-t的相互作用机制

Park CH, Shirsekar G, Bellizzi M, Chen S,Songkumarn P, Xie X, et al. (2016) The E3 Ligase APIP10 Connects the Effector AvrPiz-t to the NLR Receptor Piz-t in Rice. PLoS Pathog 12(3):e1005529. doi

中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近缘野生种来研究植物生态式物种形成获得进展

生态式物种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重要方式。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索其遗传机理,但对表达调控在生态式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仍知之甚少。近日,中科院植物所葛颂研究组以野生稻为材料,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表达调控进化在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相关成果发布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栽培稻近缘野生种Oryza rufipogon和O. nivara是近期分化的姊妹种,在形态、生境和生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是

异源高表达拟南芥WRKY57基因显著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干旱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但是植物对干旱耐受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却仍不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WRKY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建立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 版纳植物园植物环境适应性研究组与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组合作研究发现,在水稻中高表达拟南芥WRKY57基因能显著提高水稻对干旱、高盐和PEG的耐受性。进一步研究表明,高表达拟南芥WRKY57基因

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水稻分蘖和稻穗分支调控网络的microRNA

侧分枝模式(包括分蘖和花序分枝)决定着许多谷物的籽粒产量。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水稻中鉴定了一个由microRNA和转录因子组成的,控制营养(分蘖)和生殖(稻穗)分枝的调控网络。这一成果发表在12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禾本科植物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会出现分蘖和稻穗分枝,分蘖是指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这种分枝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禾本科植物

上海生科院发现水稻抗旱耐盐转录调控通路新成员

10月23日,PLOS Genet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组题为DCA1 Acts as a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of DST and Contributes to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揭示了水稻抗逆性状的转录调控机制。 随着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揭示微丝调节水稻形态发育机制

本报讯(记者李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发现,微丝结合蛋白Villin2(VLN2)通过调节微丝的动态变化,会影响细胞膨大、生长素极性运输以及水稻的生长发育。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该所博士吴盛阳为论文第一作者,教授万建民为论文通讯作者。 微丝是一种细胞骨架,它通过动态变化调节众多细胞过程。研究表明,微丝会参与到细胞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囊泡和细胞器运动

我国科学家发现促进水稻籽粒长度的基因变异

本周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两篇独立的论文中发现了一个可以增加米粒长度和质量的基因的不同版本。水稻育种者可以利用这个基因的优良版本和其他一直的影响米粒长度,质量和产量的基因组合,来培育出更好的水稻品系。 高质量的稻米往往垩白程度较低(垩白指是米粒中不透明的疏松淀粉粒,垩白比例高会影响稻米的加工品质,导致碎裂),根据特定的市场需要,低垩白的性质会和其他优良品质相关的基因组合在一起,例如烹饪时间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刘春明研究组在水稻灌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水稻胚乳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其结构包含内侧的淀粉胚乳和外侧的糊粉层。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蔗糖形式从筛管组织运输到籽粒。前人的研究认为蔗糖在到达籽粒之后先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然后通过单糖转运蛋白运输至淀粉胚乳进而合成淀粉。蔗糖是否直接进入、如何进入淀粉胚乳的机制一直不很清楚。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春明研究组利用芯片杂交、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等实验发现了一个在水稻籽粒背

水稻杂种花粉不育基因与减数分裂异常研究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在线发表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稻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组刘向东教授和卢永根院士为通讯作者、博士生吴锦文和Muhammad Qasim Shahid(华南农业大学外籍专业教师)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Polyploidy enhances F1 pollen sterility loci

第一种低甲烷排放的水稻问世

科技日报北京7月22日电(记者张梦然)稻田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而英国《自然》杂志在23日公开发表的一项植物科学研究中,介绍了一种新开发出的高淀粉水稻品种SUSIBA2。它有望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甲烷排放。这是第一种高产量低甲烷排放的大米,能为稻田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水稻田不可避免地产生并释放甲烷。科学统计表明,人类活动

南京大学:遗传突变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突变是重要的生物现象,它提供了物种变异和演化的最原始材料。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大成课题组与巴斯大学Laurence D. Hurst教授合作,在突变与杂合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杂合现象是指生物体内来自双亲的两套同源染色体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也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双亲染色体间会密切地相互作用,这一

日本科学家发现水稻锰元素转运蛋白OsMTP9

日本冈山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发现了在水稻进行锰吸收时不可或缺的排出型转运体蛋白OsMTP9。 锰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也需要对这类矿物质进行吸收,而排出型转运体蛋白OsMTP9对水稻的锰吸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冈山大学资源植物科学研究所教授马建锋以及高知大学教育研究综合科学系生命环境医学部教授上野大势等组成联合科研小组共同完成了此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