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11届博士研究生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2011年6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11届博士研究生答辩工作顺利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2教201会议室展开。 本次答辩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任光俊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包括胡培松、吴先军、李平、王文明、邓晓建、徐正君等;秘书由王玉平博士担任。欧阳鑫昊、张帆涛等7位同学参加了答辩。 国际著名的生物学家邓兴旺教授莅临答辩现场,对与我所李仕贵教授共同指导的欧阳鑫昊博士的论文提出了宝贵

四川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站长一行考察我省南繁情况

2011年3月10日,四川省种子站付洪站长一行来到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考察了四川省南繁指挥部(设于四川农业大学南繁基地),并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绵阳农科所、南充农科所、宜宾农科所和内江农科所等单位南繁单位代表进行了座谈。 在考察中,付洪站长指出,四川省南繁工作为我省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示要加大力度支持我省南繁事业发展,为南繁单位提供服务。 四川省南繁基地建设情况考察,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11届硕士研究生答辩工作顺利完成

2011年6月13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11届硕士研究生答辩工作在成都校区2教201、205会议室顺利展开。今年共有18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答辩。 答辩会上,专家们围绕论文提出了很多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就如何修改和完善论文提出了若干的意见和建议,为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论文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研究生们准备充分、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回答

水稻研究所教职工积极参加第36届校运会(成都赛区)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4月22日,在所办公室和工会的组织下,我所教职工积极参加第36届校运会(成都赛区),与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组成了研究所教工联队。我所有18位同志参加了14×60m接力、跳绳、投篮、兔子快跑和滚雪球等运动项目。比赛中发挥了团结拼搏、勇创佳绩的精神,为联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 运动会入场式 迎面接力 迎面接力 滚雪球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科学家攻克长期困扰水稻生产的白叶枯病害难题

周俭民 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超过半数人口的主粮。然而,水稻在生产中常常遭受各种病原物的侵害,严重影响其高产稳产以及稻米的品质,危害到全球与我国的粮食安全。由革兰氏阴性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的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是我国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性

华中农业大学熊立仲团队发表OsbZIP23与组蛋白修饰协同调控水稻干旱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由于其长期生长在水分相对充足的生态环境下使得水稻对于干旱非常敏感。当水稻遭遇干旱胁迫时,通常会用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依赖和ABA不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几千个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OsbZIP23是一个bZIP类的转录因子,其主要通过ABA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干旱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正调控水稻的抗旱性。 除了

华中农大发现自然变异调控水稻与菌根真菌互作

近日,华中农大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端木德强课题组和曹扬荣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共同发表《Natural variation at OsCERK1 regulate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OsCERK1基因的自然变异对水稻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的调控作用。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一类分布极为

南京农大洪德林团队鉴定到一个水稻灌浆率相关的有利等位基因

水稻由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组成,粳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虽高于籼稻,但在粮食产量的竞争性杂种优势上,粳稻弱于籼稻。加之粳稻更受消费者喜爱,因此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对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粳稻较低的籽粒灌浆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洪德林团队研究论文《Favorable alleles

水稻吸收转运铁的过程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铁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金属蛋白的催化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有两种铁吸收方式,即机理(Strategy)I和机理II。机理Ⅰ是指还原酶首先将Fe3+还原成Fe2+,然后由铁转运蛋白将Fe2+运输到植物体内。机理II是指植物体内合成大量的植物铁载体,并分泌到根际土壤与Fe3+直接结合,以螯合物的形式转运至植物体内。传统观点认为,植物只具备其中一种特定的铁吸收

中国农大刘凤霞团队在水稻幼苗早期耐冷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19年8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中心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lipid transfer protein OsLTPL159 is involved in cold tolerance at the early seedling stage in rice”的研究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杰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四川农业大学9月9日举行第三届教职工奖励大会,本团队在科技类四个方面获得奖励

2011年9月9日15时,四川农业大学在第十教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第3届教职工奖励大会,分别在五个类别表彰奖励了在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期间取得显著成绩的一批集体和个人,近700人次获得总额达670余万元奖金。本团队在科技类别四个方面获得奖励,分别是:科技论文(李平)、新品种(邓其明、李平、郑爱萍)、授权专利(李平、郑爱萍)、国家级项目(邓其明

水稻研究所2011届研究生入学培训会暨师生座谈会顺利召开

2011年7月16日上午8点30分,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二教201准时召开2011届研究生入学培训暨师生座谈会。水稻所党总支书记吴先军教授、所长李平教授、副所长李仕贵教授、各实验室相关老师及51位新生出席会议,水稻所研究生班主任、研究生支部书记王玉平老师主持了会议。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们相继进行了自我介绍及对未来在水稻研究所求学生涯的展望。新生发言结束后,党总支书记吴先军教授详细地介绍

郑爱萍博士和朱军博士晋升高一级职称

在2011年10月10日举行的四川农业大学高级职称评定会上,本团队郑爱萍博士晋升为研究员(植物病理学),朱军博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南京农大张正光课题组揭示稻瘟病菌控制致病力新机制

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毁灭性病害,有“水稻癌症”之称,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有可能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近年来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甚至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稻瘟病菌为什么这么“强大”?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正光课题组一直在稻瘟病菌致病机理方面进行攻关。 稻瘟病菌入侵水稻时,水稻也有自己的“防线”和“友军”,共同抵御稻瘟病菌的侵袭;同时

病原菌“里应外合”:张正光课题组揭示稻瘟病致病的重要成因

近日,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Autophagy”(5年影响因子11.8)在线发表了南京农大张正光课题组题为“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MoHat1 acetylates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 MoAtg3 and MoAtg9 to orchestrate functional appressorium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