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为“兴中华之农事”贡献青春力量

时间: 2021-05-29 点击次数:次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5/29/nw.D110000gmrb_20210529_3-07.htm

讲述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 黎晓红

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园内,从图书馆去往实验室,必经过院士稻田。每次站在这片绿油油的秧苗旁边,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民以食为天,农业工作者的肩上承载着多么光荣的责任和使命!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以前作物产量低,有时候饭都吃不饱。2008年,我亲历了一次旱灾,粮食歉收,度过了些艰难的日子。因此,我选择学农学,选择将“逆境生理”作为研究方向,研究作物怎么才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中生长结实。我希望用自己所学,解决粮食生产的难题,为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贡献一份力量。

有幸进入四川农大,在这里感受到一代代川农人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了我学农报国的理想。

四川农大的周开达院士毕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他和黎汉云首创冈型及D型杂交稻,在全国累计推广数亿亩。后来人汪旭东、李平、李仕贵、马均、王文明、吴先军、陈学伟等不畏艰辛,乘风破浪,开启了生物技术育种和分子育种新时代,解析了重穗型杂交稻的一些关键功能基因,选育了上百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我国长江上游水稻优质高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川农大一代代科研人持续不断的接力攻关,为确保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新一代水稻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从四川农大光辉的发展历史中细细品味,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前段时间,学校开的一堂专题党课,让我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看到历代人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科研人的精神力量。

这几天,我跟随导师去了实验田,田中不仅有常见的绿色秧苗,还有紫红色和花白色的观赏性秧苗,这让我为之惊叹——水稻苗在科研人的手中能够如此惊艳。在田间,有焦灼火热的太阳,有挥洒如雨的汗水,有深陷淤泥的双脚。缓缓直起酸痛的腰,不经意间回头,老师在田间埋头苦干的身影印入眼帘,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襟。这时,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科研人的奉献精神。

无数前辈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当前,四川农大的老师和同学们,仍在不断创新技术,选育新品种,改良耕作技术,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全新魅力。我们走进大山、迈上田野,用扎实的学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慧支撑。

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使命,有着不同的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强农兴农的使命始终不会变。川渝地区有水稻3000多万亩,西南地区有7000多万亩,这正是我们发挥所学所长的广阔舞台。作为新时代的水稻人,一定要紧握时代的接力棒,始终坚守初心,开拓创新,用青春和激情奔向远方,为乡村振兴、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Cell发文!李仕贵、钦鹏教授团队揭示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

下一篇:水稻研究所2021届博士研究生答辩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