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

“水稻所温江20年”系列活动座谈会(三)

时间: 2011-12-15 点击次数:次 作者:admin


“忆往昔流金岁月,看今朝似水年华”

——“水稻所温江20年”系列活动座谈会(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水稻所迁到温江的第20个年头这个特殊的“佳节”,我们更加想念水稻所的每一位亲人!作为“忆往昔流金岁月,看今朝似水年华”——‘水稻所温江20年’”系列活动座谈会的一部分,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周开达院士为水稻研究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感激和崇敬之情,2011年12月7日我们特地来到周开达老师的家里看望了周开达老师的妻子——周师母。

为了不打扰周师母正常的饮食起居,我们事先通过王玉平老师联系了周师母家人,最后时间确定在7日晚上8点。一见面已是耄耋之年的周师母便热情地招呼大家,待大家坐定,周师母一一询问,每个同学是哪个实验室的,老师是谁,然后如数家珍地从周老师的每一个学生讲起,慢慢地给我们讲述了学校,水稻所,周开达老师以及她和周开达老师一起走过的日子。

周开达老师原是江津农校的学生,毕业即参加工作,而周师母则出生书香世家,原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在重庆和周老师相识并结为夫妻。后来周老师从重庆来到雅安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工作,再后来又从雅安来到温江,周师母都一直陪伴在周老师的身边。

1990年12月,为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根据时任省委书记谢世杰同志的批示,将当时温江县良种场的160余亩土地和人员划归学校,水稻研究所从雅安迁来温江。1991年实现正式搬迁到温江。在水稻所刚迁到温江的时候,条件异常艰苦,但以周开达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水稻人想方设法,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在温江站稳了脚跟,同时各项工作也有序地开展起来!这为水稻所现在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在温江条件艰苦,但是在科学研究上,周老师一如既往地高标准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以往搞水稻大部分人一年繁殖两季,温江和海南两地跑,而周老师一年繁殖三季,温江、广西和海南三地来回穿梭,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周师母讲,有一次在海南做杂交的时候,周老师突然流起了鼻血,老师同学都让他休息下,但他却依然坚持,最后还是周师母到田间给他止住了血,然后接着干!就是在这种埋头研究、不怕吃苦的精神下,周老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先后培育出了冈、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稻,提出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生产向高产和高效方向发展;创造了“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的难题;发掘与创建出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特性和具有早代稳定特性的特异种质,为探索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周老师对学生一直严格要求,来不得丝毫马虎,但在生活上他和周师母一道对学生的关心总是无微不至。同学有什么难事总会找到周老师或者周师母,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地为同学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安心心地学习工作。周老师共培养硕士12名,博士11名,博士后2名,已是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专家,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知不觉已是10点多了,为了不打扰周师母的休息,我们不得不结束谈话,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恋。在我们离开时,周师母一直将我们送到水稻所教师公寓的大门,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水稻所今天科研条件如此之好的情况,我们更加能切身地体会到刚迁到温江时老一辈水稻人及其家人所经历的千辛万苦;在水稻所今天取得如此之多、之大的成就之际,我们更加感激和怀恋老一辈水稻人为我们奠定的良好基础。衷心祝愿周师母及老一辈的水稻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上一篇:“为了明天不再饥饿——水稻所温江20周年图片成果展”成功举行

下一篇:“水稻所温江20年”系列活动座谈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