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审定品种 >

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水稻高品质高配合力骨干不育系宜香1A的创制与应用        完 成 人:王玉平等(主研)     成果简介:该成果针对我国三系杂交稻不育系遗传基础狭窄、品质差等突出问题,利用不同生态类型的粘软资源培育香型优质不育系的思路,成功培育出香型优质高配合力骨干不育系宜香1A。 以宜香1A为亲本组配了71个杂交稻品种159次通过审定。其中,1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39个品种达国颁优质

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 完 成 人:马炳田等(主研) 成果简介:该成果创造了国内外杂交水稻的“三个第一”,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首次成功创制出了有生产应用价值的爪哇型不育新胞质,丰富了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遗传多样性;首次将爪哇型水稻不育系应用于生产上,填补了国内外爪哇型胞质不育系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的空白;首次在实践上较好地解决了水稻育种上长期存在的产量和品质难以

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完 成 人:马均、陶诗顺、刘代银、杨文钰、杨世民、刘基敏、龚一鸿、王贺正、李平 成果简介:由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的“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系统研究了重穗型杂交稻源、库、流特征,揭示了其高库容、高光效、高转化的高产机理和理想株叶型指标。通过规范稀播育壮秧、合理稀植健群体、氮肥

200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完 成 人:李仕贵、黎汉云、高克铭、王玉平、李平、周开达、 马晖、马炳田、张武军                                      

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 完 成 人:李仕贵、李平、邓晓建、吴先军、朱立煌、钱前、谭震波、陈学伟、何平                        

198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成果名称:杂交稻D优63     完 成 人:黎汉云、刘文炳、周开达、李仁端、王福至、黄作君、朱永昌    

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完 成 人:钦鹏(第4完成人)                          

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       完 成 人:马均等(主研)                        

201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南方季节性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防旱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 成 人:杨志远(第3完成人) 成果简介:项目基于南方地区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农业生产实际,系统构建了适用于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的指标体系,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和季节性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创新建立了种植制度定量评估与优化的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种植制度试验研究和大田生产具有重要

201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四川盆地杂交中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 完 成 人:马均(第1完成人)、孙永健(第7完成人) 成果简介:阐明了四川盆地高湿寡照条件下中籼杂交稻高产形成规律与群体诊断指标,创建了精苗稀植与肥水耦合的实用精简超高产栽培技术;探明了四川盆地不同规模种植条件下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资源配置,创建了适应稻麦(油、菜)种植制度和不同区域生态条件的高产高效机械化关键农艺技术;通过品种与技术结合

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及其应用 完 成 人:马均(第1完成人)、孙永健(第5完成人) 成果简介:本成果针对四川盆地及类似稻作区稻田耕作制度和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高效的技术瓶颈,结合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基本理念,开展了系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形成了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稻作生态区的先进实用的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新体系,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其超高产优质机理

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         完 成 人:汪旭东、吴先军、李平、杨文钰、高克铭、何礼、马玉清、马均、龙斌       成果简介:针对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中恢复系恢复质源单一的状况,利用国外优异稻种资源,采用“复合杂交+花药培养”技术,育成了具有韩国稻和非洲稻血缘的优良恢复系蜀恢162,其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高、抗稻瘟病,能组配出多个不同熟期的组合。所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 完 成 人:汪旭东、吴先军、李平、杨文钰、高克铭、何礼、马玉清、马均、龙斌  成果简介:针对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中恢复系恢复质源单一的状况,利用国外优异稻种资源,采用“复合杂交+花药培养”技术,育成了具有韩国稻和非洲稻血缘的优良恢复系蜀恢162,其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高、抗稻瘟病,能组配出多个不同熟期的组合。所配组合D优162

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川无融合生殖水稻(SAR-1)研究 完 成 人:周开达、李平、汪旭东、陈放、罗明严、志彬、周绍莉、高克铭        

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中籼杂交水稻高产稳产新组合岗优22号 完 成 人:李仕贵、黎汉云、汪旭东等(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