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母贵琴 审稿:庄萍萍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我所6个项目获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为全校唯一1项,面上项目5项,立项项目数较2024年增长50%,创历史新高。 水稻研究所历来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在学校科技管理处指导下,做到提早谋划、精心组织。坚持“所-研究室-申请人”三级联动负责制,从申报动员
根据校发[2023]31号文件规定,现将水稻研究所近期科研副产物(品)处置情况予以公示: 科研副产物采购企业:乐山市市中区三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科研副产物内容:四川农业大学2025年为乐山市市中区三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繁殖合格蜀香优668”原种,繁殖面积150亩。 采购方付款方式:乐山市市中区三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收到合格原种后,按照签订协议上的价格在10日内向四川农业大学指定账户支付款
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校人发〔2022〕22号)》《关于申报破格通道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通知》,研究所共收到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材料,资格初审1人合格,0人不合格。 经水稻所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考核、无记名投票表决,拟推荐杜康兮申报相应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现将具体信息予以公示,无异议者提交学校资格复审、评审会评审。 推荐人选:杜康兮,申报类型:青年专项,申报职称:副教授。 公示
成果名称: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 完 成 人:李仕贵、李平、邓晓建、吴先军、朱立煌、钱前、谭震波、陈学伟、何平 成果简介:本成果首次以籼粳杂交的两个DH群体为基础,利用RFLP、FAPD和SSR标记构建了两张分子遗传图谱,研究了水稻染色体端粒相关的DNA序列,发现了RFLP标记在水稻基因组的零等位现象。通过不同生态环境的比较定位,系统地研究了控制稻米品质和
成果名称: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 完 成 人:马炳田等(主研) 成果简介:该成果创造了国内外杂交水稻的“三个第一”,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首次成功创制出了有生产应用价值的爪哇型不育新胞质,丰富了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遗传多样性;首次将爪哇型水稻不育系应用于生产上,填补了国内外爪哇型胞质不育系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的空白;首次在实践上较好地解决了水稻育种上长期存在的产量和品质难以
成果简介:创建了以川农核不育为桥梁的高效分子轮回育种新方法,创制出蜀恢498为代表的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明确了蜀恢498包含Gn1a、Wxb、gs3、Pid2、NAT1.1B等32个优质、粒重、抗病和营养高效利用的优良基因,共同构成重穗抗倒、优质抗病等优异性状的遗传基础。 利用蜀恢498等杂交稻骨干亲本培育出16个集重穗抗倒、优质抗病一体的突破性国审新品种,其中F优498、川农优498等先后
成果名称:杂交稻D优63 完 成 人:黎汉云、刘文炳、周开达、李仁端、王福至、黄作君、朱永昌 成果简介: 1、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技术: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和方法,突破了传统杂交稻育种局限;通过D汕A(不育系)×明恢63(恢复系)的亲本组合,培育出适配性强的杂交稻新组合。 2、大规模推广与社会经济效益:累计推广面积超9000万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
成果名称:四川无融合生殖水稻(SAR-1)研究 完 成 人:周开达、李平、汪旭东、陈放、罗明严、志彬、周绍莉、高克铭 成果简介:SAR-1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无融合生殖的水稻育种方法。这一技术通过雌配子体不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而直接形成胚,从而使母本的基因组完整地传递给后代,实现了遗传性状的高度稳定。项目成功培育出以SAR-1为代表的无融合生殖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性状稳定性、一致性和高产性方面表现
获奖成果: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及应用 完 成 人:李仕贵、马均、李平、黎汉云、周开达、高克铭、王玉平、陶诗顺、吴先军、周明镜 成果简介:研究提出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创建了渐渗杂交优选结合抗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新方法,育成了抗病高配合力蜀恢527,培育48个杂交稻新品种,冈优527等5个遴选为国家超级稻,蜀恢527已成为核心种质,被全国育种单位广泛利用。
成果名称: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及冈、D型杂交稻 完 成 人:周开达、李实蕡、黎汉云、李仁瑞、孙晓辉 成果简介:开创性利用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创制不育系,培育出系列高产抗病(稻瘟病)的冈·D型杂交稻,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新方法,拓宽了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促进了杂交稻细胞质源多样化。
成果名称: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和应用推广 完 成 人:黎汉云、刘代银、周开达、龙斌、李仁端、黄世超、李仕贵、杨林、朱建清、马均 成果简介:首创聚合杂交与早代配合力测定相结合、人工制保选育大穗型高配合力不育系的育种新方法,率先育成了大穗型高配合力不育系冈46A,组配出系列高产抗病杂交稻。
成果名称:四川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推广 完成人:田彦华、李实蕡等 成果简介:该技术通过“一种两收”模式,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与粮食产量,成为四川农业增效的重要路径。
硕士生导师简介 姓名: 朱军 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职务:水稻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导师类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招生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农艺与种业 E-mail:zhujun987@126.com 个人简介 朱军,男,1980年7月生
来源:校园新闻 链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81528.htm 作者:文/冯梦莲 图/ 陈一帆、谢欣言 审稿:庄萍萍 9月17日上午,由学校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主办,水稻研究所、农学院、玉米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耕耘树艺,薪火相传”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活动在成都校区二教报告厅拉开帷幕。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各位研究生: 根据《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2]25号)《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2]27号)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办法》(校研发〔2023〕26号)研究生奖励与资助的相关规定,结合研究生院关于开展2025年研究生奖助项目评选工作的通知,现就2025年水稻研究所奖助项目评选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申请条件 参照研究生院《关于开展2025年研究生奖助